楚天金報訊室內裝潢 圖為:今天的曹祥泰除了招牌的傳統點心,也賣西點,經營產品更加多元
  圖為:同是武漢當年老名店的漢口飯店,已網路行銷在黃金寶地擱置十餘年
  文/本報首席記者喬奇支票借款 記者汪喆 圖/本報記者劉蔚丹
  82年曆史的璇宮飯店一“懸”6年,融資引出的話題沉重而廣闊。
  一批久負盛名的武漢老牌酒店瀕臨消隕的邊緣,荒置於繁華的街信用貸款角。其實,不光是酒店業,在餐飲、食品、中藥等傳統行業中,亦有大批知名老店,在市場的紅海中或沉沒已久,或漂浮度日——資產日趨縮水、品牌逐漸淡化、員工散落四方。
  老店只有這一種命運?事實上,放眼武漢及其全國,老店重生的成功範例也並不罕見。
  近年來,國際化加速的同時,國人對國貨的感情和自信也漸漸回歸,老品牌重生面臨良好的機遇。如何解開歷史的頑結,告別老品牌久盤難活的怪圈,這是留給其管理者及市場的“時代之問”。
  加速的消亡:老字號命運如此相似
  同類的命運如此相似。這是人們考察老品牌時常常發出的嘆息。
  在市場大潮中因改製失敗而陷入沒落的歷史名店,並非局限於酒店業。
  15日中午,周末的江漢路上,處在繁華路段的“葉開泰”依然門可羅雀。昏暗的燈光下,一名員工坐在櫃臺後面繡“十字繡”。
  “下星期就要關門裝修了。”這位員工告訴記者。至於“裝修”之後何時開業,不得而知。
  “葉開泰”已有370年曆史。民國時期與北京的同仁堂、杭州的胡慶餘和廣州的陳李濟,並稱中國“四大中藥店”。解放後,葉開泰在武漢的門店曾經多達14家。
  和本報此前報道的老字號酒店一樣,“葉開泰”在很大程度上亦將自己的命運轉變歸結為“改製”。
  從某種意義上也的確如此。2002年改製後,葉開泰被劃分至武漢國藥集團,隨後轉至武漢國藥科技。此後,武漢國藥集團預備重新接管葉開泰,但因葉開泰資金短缺、門店銳減,投資最終作罷。
  如今,守著370年的祖業,葉開泰僅剩下江漢路和民權路兩家分店。
  在武漢的老品牌中,大中華酒樓的故事更令人扼腕。這家創辦於1930年,在1956年毛澤東賦詩“又食武昌魚”以後聞名全國的酒樓,從1997年改製開始,至今已歷經5次關門,股權更是多次易主。2011年,大中華酒樓終於在光谷重新開張,然而其名頭和影響力,早已不是上個世紀90年代的“大中華”。
  一個不可否認的現實是,十年來,武漢老品牌正在加速消失。以大中華所在的餐飲業為例,武漢市餐飲老字號曾經有70家,1993年之前這些餐飲老字號一直占據武漢餐飲銷售的大半市場。但最近10年間,福慶和、祁萬順、郭謚泰等當年名店早已作古,僅存保留原風味經營的只有四季美、蔡林記、五芳齋、談炎記等,其他如春明樓、新興樓、德華樓、老會賓等店則是依靠出租門面艱難度日。
  而它們,究竟是“困於改製、死於市場”,還是“困於不徹底的改製”、“死於不徹底的市場”?令人深思。
  堅強的存在:創新延續品牌生命力
  哀鴻遍野之下,老品牌也並非一敗塗地。
  在武漢,仍有相當數量的老品牌頑強挺立。他們在續寫品牌歷史的同時,也在延續著這座城市的歷史。
  考察這些至今健在的老品牌,人們會發現,其面對市場的“變”與“不變”,對品牌內涵的堅守和對產品與服務的創新,成為他們能夠“九死一生”的秘密。
  擁有130年曆史的“曹祥泰”,在2001年3月改製之後,人們一度以為也會步諸多前輩的後塵。然而,這家以綠豆糕、芝麻糕和月餅在大武漢家喻戶曉的老品牌,今日看起來依舊鮮活,儘管其所處的行業門檻很低、競爭很激烈。
  “原來在武漢舉行大型會議,點心都是曹祥泰專供的。”曹祥泰現任經理盧耀武昨日仍然不忘對記者說起當年的榮耀。據介紹,2001年曹祥泰改製後,同樣遭遇了久治難消的“國企病”。好在企業多少適應了市場的變化,其目前所開的時尚茶餐廳,除了招牌的傳統點心,也賣西點,經營產品更加多元。
  考察武漢的老品牌還會發現,越是科技含量高的行業,品牌生存力越強。
  這其中,武漢亨達利鐘錶,歷經90年而不倒,早已成為行業的奇跡。亨達利在2002年改製為股份制企業,但無論體制如何變化,其主業與核心技術人員從未出現變動。追溯亨達利的發展史,一個重要的細節是:上個世紀30年代,漢口亨達利創始人陳文生便放棄自己的親兒子不用,啟用技術高超的技師王錦堂為當家人。可以說,亨達利在對管理體制的變革上,天生具有創新的基因。
  另一家擁有400年曆史的老品牌“馬應龍”,就更為典型。馬應龍藥業早在2004年5月即已在上交所上市,實現了與資本市場的聯姻,其品牌價值目前已達到數十億元。作為藥業品牌,科技含量和體制創新,都是拯救和保證這家老企業的關鍵所在。幾年前,許多人還因為生產痔瘡膏的馬應龍生產眼霜而感到詫異。殊不知,在生產痔瘡膏之前的數百年,馬應龍立足江湖的產品其實就是眼膏。1984年,一封農民的來信改變了當時已然日暮西山的馬應龍,農民稱用馬應龍的眼膏治好了痔瘡。馬應龍迅速轉向,生產肛腸內藥品,很快聞名於國內。而在2004年之後,一位電視明星公開關於“馬應龍痔瘡膏可以除黑眼圈”的轟動發言,再次點醒馬應龍,推出眼霜類化妝品。
  上海的啟示:國際化讓老牌變大牌
  “到上個世紀90年代為止,中國有15000個老品牌,今日存活的不過1500個,而活得比較好的不過150個,真正活得很好的,也許只有15個。”
  這是上海交大品牌研究所所長餘明陽的話。
  上海是中國老品牌最為集中的地方。作為國內國際化最早和水平最高的城市,這裡的老品牌同樣不少已消亡。但其中有兩個品牌,最近數年卻突然惹人註意。
  第一個品牌,是上海和平飯店。同為近代中國的知名建築,上海和平飯店與武漢璇宮飯店處於同一個時代,卻遭遇著不同的命運。
  實際上,2007年以前,和平飯店也曾因為硬件條件老化、服務水平不高導致經營狀況日漸衰退。2007年,為了恢復往昔的榮光,飯店所有者——錦江國際集團啟動關門改造工程。2010年,和平飯店以全新的面貌重回上海灘。
  硬件的提升只是一個方面。為了提升飯店的管理服務水平,錦江國際和加拿大費爾蒙來酒店集團合資成立了錦江費爾蒙酒店管理公司,專門負責和平飯店的管理工作。
  現在的和平飯店,起步房價為350美元。
  另一個品牌,便是“飛躍”。
  這個於1959年創辦於上海的膠鞋品牌,曾經紅遍全國。現如今,在大品牌的衝擊下,飛躍在國內市場已難得一見,且價格不過數十元。但在歐美,另一種“飛躍”,現在的價格卻高達50-120歐元。
  2003年,上海“飛躍”徘徊在破產邊緣之時,法國鞋類設計師派特斯·巴斯坦在上海街頭無意中看到了這雙鞋,他感嘆於“飛躍”設計的簡約和新潮。此後,在上海方面的大惑不解中,他拿下了“飛躍”的海外擁有權。
  派特斯將飛躍球鞋帶到了法國,他用飛躍的拼音FEIYUE註冊了商標,並賦予了其新的含義flyingforward(向前飛)。在法國的銷售中,它不斷被賦予“中國文化”。很快,這個牌子開始被時尚圈關註,ELLE雜誌曾經分4次對它進行了報道。
  目前,“FEIYUE”在法國擁有190家專賣店,是百分百的鞋類奢侈品。
  中國老品牌的再次輝煌最終由歐美時尚重新創造,令人深思。
  坐擁無數的老品牌,武漢有時候真的需要好好想一想,究竟是缺少“大牌”,還是缺少發現“大牌”的眼睛。
  璇宮代表了一批武漢沒落的老品牌,它們的沉浮帶給我們太多的思考。
  (原標題:圖文:老店興衰謎底江城亟待思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qmqf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