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文重教是常州這座科教名城的文化基因,已在全省率先實現以市(縣)區為單位的區域教育現代化後,前不久,常州又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首屆學習型城市大會”之“中國學習型城市建設案例”,常州正在推進以人的發展為核心的產城融合驅動城市更新,以教育與產業的互動,與社會的融合,帶動產業、城市和人三婚禮道具者之間良性互動。
  產教互動,產業鏈人才鏈記憶體的雙螺旋提升
  從大學城到科教城,這一詞之變,讓常州走出了一條集聚科教資源、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常州之路。以科教城為先進生產力的源泉,常州在更大深度和廣度推進教育和產業的互動。常州市委書記閻立表示,以軌道交通、碳材料、智能數控和機器人等特色“十大產業鏈”為應用導向開展協同創新室內裝潢,常州正致力於形成產業鏈與人才鏈的雙螺旋上升格局,讓教育的成果、創新的思想落到實實在在的產業上。
  既是“校中廠”,又是“廠中校”,集教學工廠與創新創業等功能於一體的“產教園”,是常州人的再創新。安川電機工業機器人培訓中心、3D特鼎曜製冰機種兵訓練營,乍聽這些名稱,讓人以為置身科技園區,其實這是常州科教城內的江南裝備製造技術產教園。目前建立了6個技術一流的實訓中心、兩家年產值超億元的“校中廠”,為企業開展了248項技術支撐項目。德國駐華大使參贊卜布博士稱贊說,與德國的雙元制教學相比,常州實現了工學一體的再延伸。目前,常州正和德國職業教育的發源地——巴登符騰堡州合作,培育與國際接軌的“學士學徒”。常州市委常委、科教城黨工委書記徐光輝對科教城的內涵發展有更深遠的考連“契合產業創新發展的需求,創新並非源於少數精英,而是深入草根大眾,向大眾科學、大眾創新、大眾活力、大眾繁榮邁進。”
  創新預防癌症成果在課堂誕生,在企業轉化。由常州大學何兆斌等8名同學發明的“固體推進劑硝基胍的連續安全生產工藝”榮獲第十三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特等獎,並以1000萬元的價格與企業達成了轉讓協議。常州大學黨委書記史國棟教授說,跨越院校與經濟社會發展接壤的“圍牆”深耕產學研,註重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帶動學校4次問鼎國家級科技大獎,專利申請量進入全國高校百強。
  優質均衡,家門口的學校更精彩
  優質和均衡是教育改革發展的兩大主題。在閻立看來,既不能單純追求不平衡下的優質,更不能“削足適履”,保護落後的教育“生產力”,下轉A3版
  上接A1版 而是雙輪驅動協同推進。為此,常州結合城市發展、產業功能和人口變化趨勢來科學布點,確保城市開發到哪裡,優質教育資源就輻射到哪裡,成為全國首批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地級市。今後5年,常州還將累計投入100個億,對教育資源進行結構性調整。
  老工業基地戚墅堰區位於常州東鉑往年都有300多名孩子到主城區擇校。如今,這個數字僅是個位數。近年來,常州組建52個教育集團、辦學共同體,激活優質教育資源效應倍增。以戚墅堰實驗中學為例,就簽約加入聲名赫赫的省常中教育集團,教學質量迅速向名牌高中祿固強補弱,通過“金邊工程”、教師輪崗交流等做法提升薄弱學校。新學期,83名參與流動或交流的教師由電腦隨機選派找到了“新娘家”。在常州,幹部、教師、骨幹教師均按不低於15%的比例交流,好老師不再是名校專有。
  教育均衡不是簡單的削峰填谷,更不是千校一面,常州實施學校主動發展工程,創建特色項目學校300多所,形成“學校有特色、學生有特長”的特色化發展局面,“家門口的學校都精彩”框架初現。
  打開校門,大數據踩住時代節拍
  “教育是一項牽動千家萬戶之心的社會事業,視野不能局限在老師教授學生知識上,而應花大力氣促成和社會良性互動。”常州市教育局局長丁偉明的夢想是,打造沒有圍牆的學鞋重構教育生態,讓學校成為價值觀引領、情感態度養成和獲得生存發展能力的所在。
  大數據、雲課堂,這些新名詞正在催生新一輪學習變革。常州“青果教育在線”上線後,成為深受學生喜愛的“教育淘寶網”∥堂課件、課後練習通過微視頻上線,根據學生能力層次設置教學按鈕,整個視頻庫免費開放,並有老師值守在線答疑。通過大數據支撐,可以關註個體學生微觀表現——一道題逗留多久,什麼時候翻開書本,從而整合出怎樣的解答更吸引學生,什麼樣的師生互動受歡迎。“與傳統的你聽我講相比,我們更接近發現真正的學生。”
  辦好學校之外的服務型教育,常州在全省首家增設了一個部門——“教育服務中心”,形成了一批品牌公益活動項目。每月一講的常州公開課,由臺灣著名作家兼畫家劉墉、家庭教育專家猶太富豪沙拉、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中國首席面試官蔣佩蓉等“大咖”主講,課程共有家庭教育類、學習主題類、素質提升類、政策解讀類四大系列。由於內容精彩,1000個位子的會場經常涌入1500人,許多市民站著聽完兩個多小時的課。
  “名師義務導學”也是一種公益:一批教師義工按學科和年級為需要導學的學生開展義務教學,不全輔導知識,更註重心理狀態、學習方式的調節,其公益性尤受新市民歡迎。廚師王根喜告訴記者,兒子去年從蚌埠老家來常州入學一直跟不上進度,幾堂課下來小家伙興奮地說就像打通了“任督二脈”。
  本報通訊員黃 屹蘇 文
  本報記者秦繼東蔡 煒  (原標題:常州:科教名城的二次躍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qmqfh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